光明网讯 (记者 张倩)9月29日上午,《京津冀审计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8-2020年)》(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框架协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合作内容,其签订为未来三年京津冀三地审计工作协同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京津冀三地审计部门新闻发言人表示,大气污染防控拟将作为明年三地协同审计项目。审计署党组成员、副审计长孙宝厚,北京市副市长王红,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司长李锋,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分党组书记、特派员胥连碧,北京市审计局局长马兰霞,天津市审计局局长刘健,河北省审计厅厅长杨晓和等领导莅临签约仪式现场,三地审计机关代表70余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现场(摄影/张倩)
审计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保驾护航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已实现良好开局。审计机关是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部署”、“两个强化”、“三个加大”、“四项要求”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是京津冀三地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三地审计工作有效发挥职能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现实需要。
据马兰霞介绍,在中央做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部署之后,京津冀三地审计部门就相聚北京,围绕构建审计协同发展事宜进行座谈、会商,拉开了三地审计工作协同发展的序幕。
此次,《框架协议》正式签订,是京津冀三地合作交流层面的继续拓展,更是三地审计工作协同发展的新起点。
“坚持理念创新,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坚持工作创新,着力加强审计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坚持方法创新,着力深化审计工作合作机制。”孙宝厚在签约现场对今后三地审计工作协同合作提出希望。
审计协同合作将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记者了解到,此次签订的《框架协议》主要包括保障重大政策措施落地实施;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工作有序对接;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展顺利;保障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扎实推进;保障资源环境治理切实加强;保障对口帮扶支援取得成效六个方面合作内容。《框架协议》紧紧牵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三地协同审计工作主要针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开展。明年,三地审计机关拟将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作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审计项目。该项目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为重点,主要关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政策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资金管理使用以及联防联控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更好地为党中央、国务院和京津冀三地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后,2018年京津冀三地审计机关联席会议举行。会议重点就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的审计思路、数据资源、技术方法、成果开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交流。同时,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项目也在会议上就协同工作设想进行研究讨论。
作者: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