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陈菁)截至3月9日,武汉市第七医院发热门诊采集了咽拭子标本近7000份。完成这一工作量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的7人小组。 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金标准”,采集咽拭子是核酸检测第一关。采集时,病毒会随患者张口呼出,因此,咽拭子标本采样员要面临极高感染风险。1月2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武汉市第七医院,七医院成为发热定点医院。从那时至今的50个日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助理肖艳玲率队的核酸采样7人组,一直承担着门诊核酸采样工作。 开诊初期,七医院日门诊量超过1300人次,患者的情绪多半焦燥。“我们要花大量的精力维持就诊秩序、安抚病人情绪,人手严重不足。”肖艳玲回忆说,医护人员都得加班加点工作,“我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又闷又难受,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咽拭子采样需要深入咽部,难免会引发患者的恶心和咳嗽反射。有的人配合得好,几秒就能完成,有的人一进去就开始恶心呕吐,还有的人舌头放的不对,把咽喉全堵住了,采集员就要做三四次才能采集成功。但在高峰时期,7人小组曾在一天内采集了800多份咽拭子标本。 “核酸采集时会有气溶胶的产生,我们的工作环境属于高危,所以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很重要。”肖艳玲说:“我们要求采样员不仅是做好防护,还要对采集室地面和物表进行擦拭消毒,最重要的是手卫生。” 目前,采样组成员实现了零感染,采集室做过两次环境监测也都是阴性,“这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工作环境,也能为患者创造相对安全的检测环境。” 29岁的李相林回忆,有一次他给一个4岁的小女孩采样:“父母带她进来时,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泪珠在眼睛里打转。孩子很乖很懂事,我跟她讲不要害怕啊,一会就能做好,并教她先戴着口罩练习深呼吸,孩子很配合地练习了两遍,我再让她摘口罩,然后帮她一气呵成完成采样,做完后立马让她戴上口罩。”李相林说,采样前先和患者多聊几句很重要, “患者都太不容易了,我们希望能尽己所能多做一点,让他们的痛苦少一点。” “下班后脱掉防护服的那一刻是最轻松的,有时我深夜从医院回住处,一路上,那些沉重的、温暖的、感动的画面在我眼前回放。”李相林说:“我们不止自己在战斗,还有很多人、很多家庭跟我们一起在努力,想到这些,我的信心就更坚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