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一词,近几年频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7年)、“壮大数字经济”(2019年)、“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2020年、2021年)。 数字经济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中国制定了哪些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核心驱动力的数字人才,又面临怎样的缺口和培养困境? 为何要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一书中,作者唐·塔普斯科特预见了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数字经济的概念被明确,即“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要理解数字经济,数字这一概念非常关键。它是数字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能提高生产力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它是新的生产要素,不仅能帮助提高资本、劳动的使用效率和质量,还能降低交易费用,让组织趋于扁平化,改变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典型的案例是:苹果、微软、腾讯等平台型企业的市值超过了美孚石油、强生等老牌跨国实体。当然,传统产业也在加快平台转型。它还是消费品,数字本身所包含的信息、知识等形成了强大的市场。你刷的直播、短视频,听的数字音乐,看的新闻推送等,都是数字创造的新的财富载体。 你会发现,数字经济已经渗入日常生活。小到直播间卖出口红,大到经济运转方式的改变,都是数字经济的体现。 数字经济能优化整体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从2005年的2.6万亿元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飞速扩展的同时,在GDP中的占比也从2005年的14.2%攀升到了2019年的36.2%。 不只是中国,2006至2016年十年间,美国的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达到5.6%,远高于1.5%的总体经济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按收入来看,收入越高的国家,数字经济在GDP的占比也会更加高。 ![]() 数字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的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战略规划。从2013年开始,中国陆续发布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 如果仔细看规划内容,可以发现,战略内容从推进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演变为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化研究显示,所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企业盈利也越高。过去二十年间,美国高数字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增长为低数字化行业的2至3倍。到2030年,数字化或可转变与创造10%至45%的行业总收入。 这意味着,将数字技术与行业融合,能极大地拉动经济发展。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煜波看来,这样的融合,需要专业数字技能人才推动,数字人才日益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近1/4(24.6%)。 ![]() 跨界复合型人才紧俏,87%的数字人才在做产品研发 数字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长,但各类数字经济领域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难题。 中国广告协会、教育部等平台的数据显示:2020年互联网营销人才缺口达1000万,占行业人才总需求的2/3;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供求比例为1:10,严重失衡。 为何尽管数字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已经占到总就业人数的近1/4后,仍旧不能满足市场对于数字人才的需求?何谓数字人才? 根据领英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目前关于数字人才的定义并不明确,各国对数字人才的定义主要是基于就业者是否拥有ICT(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数字技能。从领英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数字人才有近一半集中分布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产业之中。其他行业的数据人才分布较少,媒体、艺术、法律、农业等行业均不足1%。 ![]() ICT基础产业包含传统和新兴两个种类。前者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后者则是基于前者的拓展,如云计算、手机应用与服务、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与服务。 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占比下降,而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2008年是一个怎样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中国第二次互联网大潮结束,也是第三次互联网的起始之年。 但无论ICT基础产业如何“新兴”,中国数字人才的分布仍旧集中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并未更好地与其他产业渗透融合。这意味着,中国缺乏其他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这一点从领英报告中分析的数字人才的职能分布也能看出来。 ![]() 87%以上的数字人才集中在产品研发,而深度分析、数字战略管理、先进制造、数字营销以及数字化运营等职能上的数字人才,仅占总数的12.53%。 产品研发岗位的红火,除了高薪,基础的开源技术开发工具的进步降低了程序员的入行门槛也不容忽视。当程序员自嘲为“码农”,从业人员的水分可见一斑。这也意味着,这部分数字人才的“含金量”不足,市场真正稀缺的是跨界融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的复合人才。数字人才分布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在陈煜波看来,信息通信技术(ICT)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才是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主要动力。 人才紧缺,政企校多方合力 那么,如何培养数字人才呢? 目前高校培养数字人才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以人工智能人才为例,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腾讯研究院的数据则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及储备人才约10万人。而全球开设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367所高校中,每年从AI领域毕业的学生仅约2万人,缺口巨大。 学校成了数字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之一,但相关的学科建设尚处在早期阶段。以数字人才专业背景排名第一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根据学信网数据,截至2021年初,75.6%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上述367所高校仅有20所在中国。此外,中国高校的计算机综合实力有待提高,CSRankings2019年度全球高校的计算机科学综合实力TOP20的情况显示,美国大学占比68%,居于首位,其次是中国,占据9%。 为改善这一状况,中国所做的努力不容忽视。近年来,教育部分批批准了一些新型专业,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智能建造等。 ![]() 比如人工智能专业,2019年获批后,先后有200余所高校开设。复合型专业也不断诞生。2019年,上海政法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学院;2020年,清华将计算机专业与金融两个王牌专业相结合,开设了计算机与金融双学位学士,被网友戏称为“王炸专业”。 当然,人才的培养仅靠高校教育还不够,校企合作能更直接地对接资源与需求。以BAT为例:百度为高校教育上线AI Studio教育版,为高校学生提供免费CPU/GPU算力资源;阿里则建立了阿里云大学,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共入驻343所高校;腾讯面向大学设立犀牛鸟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实验室,设置算法理论、模式识别、社交网络等前沿研究主题。 ![]() 在高校和企业对于数字人才的培养背后,少不了政府政策的支持。 对于企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同时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强化金融支持、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等对应措施。 同时各地政府也在行动,比如重庆市开展了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云南省倡议设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浙江省衢州市创建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以解决数字经济高端人才难引难留等问题…… 结尾 如今,数字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凸显,它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人才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数字经济发展缺乏的是跨界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更注重培养这些能力,为尖端人才的培养做“储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