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苑 杨小乱(戏剧推广者) 作为学校,应该也可以尝试更多去邀请一些专业的戏剧老师,给学生开展一些戏剧课程,开拓提升学生们的戏剧视野和能力,并不只是可以参加比赛,我觉得更重要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学习表演及相关的戏剧能力,也为以后进入社会提供比较不错的帮助。 第八届广州艺术节开幕,广州进入持续3个月的戏剧时间。本届艺术节前夕,广州话剧艺术中心非职剧场举办首届校园戏剧交流分享会。由于一直从事戏剧评论和推广的工作,所以我每年都有幸成为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和澳门校际戏剧比赛的评委,承担了这一工作,就得集中在数天内,看二三十部学生剧团的戏剧作品。一年参加这两个活动,加在一起就要看差不多50多部,所以相比起很多其他的戏剧观众来说,我对由学生们创作及出演的校园戏剧,接触会比较多一些。 当然,在此也要解释一下标题,不是说我不喜欢“校园戏剧”,而是想和大家聊聊我所不喜欢的校园戏剧的类型。集中几天内看数十部作品,对于评委来说,其实很辛苦,因为我们要在看的同时给出相应的评价,并且尽量指出作品的不足和优点,通常精力上会有些吃不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看到一部我们觉得优秀的作品,自然会心情愉悦通体舒畅,而如果看到一部让我们很不喜欢的,自然也就会浑身难受,只恨时间过得太慢。 虽然是大学生戏剧比赛,但其实我们中国的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在进入戏剧社之前,其实并没太多接触过戏剧。这主要是和我国本身的戏剧教育比较落后有关,大部分人在念大学之前,都不会有戏剧教育的经验,也缺少去剧场看戏的经验,所以对于戏剧这样的表演艺术会比较陌生。而到了大学后,再接触戏剧,也未必有老师来教,更多是剧社师兄师姐及同学的口口相传。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出来的作品自然是参差不齐。 在我看来,学生去玩戏剧,相比起我们这些已经进入社会的人来说,想象力、创造力一定会好很多,因为他们不会被任何条条框框所束缚。但是当我真的看到那些作品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够好的作品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僵化的思维和毫无想象力的演出,甚至思想陈旧,没有年轻人的生气。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锐气和朝气,当我看到学生们没有这些了,甚至也没有通过舞台和表演让自己活得喜悦的时候,我在台下也一样很难过。 僵化并不是最可怕的,更为可怕的是油腻。就是那些社会上不是特别好的风气,影响到了学生的创作。很多时候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因为离开了学校后还希望能在舞台上做一些自己的创作,所以一边在社会上浮沉,一边带着师弟师妹们在舞台上做自己的表达,可是这样的坏处就是这些已经进入社会的人,在创作上有时候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去讲述一些社会上的猎奇的事情,展现出他们这个年龄段不太会有的油腻。 相比之下,我去澳门参加校园戏剧比赛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就很少见。对此现象我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终于获得了一个我满意的答案。那就是澳门政府每年都会给中小学一笔戏剧教育的费用,用于让学校邀请戏剧老师到学校给学生们开展戏剧表演课,并且每年都会鼓励学校组队参加戏剧比赛,而这位戏剧老师也将是带队老师,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戏剧认知。至今已经20多年,收获非常明显。 而反观内地,别说中小学了,即便是大学,也很少有学校剧社有自己的指导老师,而且很多指导老师也并非戏剧出身,很多都是挂个名而已。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在老师那边获得该有的戏剧尝试,在创作上也比较少能获得帮助,外加小的时候没有受到相关的教育,那自然在创作上就会找不到自己该有的样子。 好在近几年广州的戏剧环境越来越好,慢慢有更多的平台开放给学生,让他们获得锻炼的戏剧。只是我觉得作为学校,应该也可以尝试更多去邀请一些专业的戏剧老师,给学生开展一些戏剧课程,开拓提升学生们的戏剧视野和能力,并不只是可以参加比赛,我觉得更重要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学习表演及相关的戏剧能力,也为以后进入社会提供比较不错的帮助。对于我这样的评委来说,学生们的戏剧作品水平提高后,在那边看戏的时候,也就不至于会那么地如坐针毡了。 作者:杨小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