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22日报道(文/张宝印 张骄瀛 刘小红 刘国顺)从喀什向北,我们在被称为“万山之州”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路穿山而行,在这片90%土地为山地的边疆地带,我们看到美丽的天山和雄伟的昆仑山交汇相拥的奇观。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祖国版图最西端,每当夕阳西下,绚烂的晚霞照耀着祖国最西端的边防线。这里驻守着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的边境管控力量,是保障祖国西部安全的战略屏障。
“西陲第一哨”斯姆哈纳边防连官兵执行巡逻执勤任务(刘南松 摄)
毛勒朵大妈(右一)家院子的围墙上绘制了很多壁画,讲述她的护边历程。(王其冰 摄) 西陲第一城:维护边境和平稳定 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乌恰县,是祖国版图上太阳最晚落山的地方。与每天迎接祖国第一缕阳光的黑龙江抚远相比,两地有近4小时的时差。在祖国最后一抹晚霞的映衬下守卫边关,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是名副其实的“边防大州”,以不足全疆1/40的人口,守护着新疆1/5的边境线。这里点多、线长、面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或比邻。 乌恰县的伊尔克什坦口岸位于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从口岸到边境线有142公里,是目前我国最长的口岸孔道。由于距离长,出现了“入境未入关,出关未出境”的特殊情景。 为确保口岸畅通安全,伊尔克什坦口岸从入口到出口处,都有现代的监控和大型的检测仪器为车辆和行人“刷身”“刷脸”。在孔道出入口安装卡口抓拍系统,采集安全信息。而这里所出现的一切场景,全部接入指挥中心的网络平台。 记者乘车行驶在长长的边境孔道上,沿途看到各通道、岔路、山口都有新建的射频视频系统,完备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口岸孔道立体化管控。沿线还不时会出现牧民护边员的身影,在各自的管段内来回巡逻。 “一顶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许学巍说,“我们党政军警兵民上下同心,聚焦总目标,合力强边固防,在全州打响了边境管控的一场人民战争。” 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保障两国边境经贸关系繁荣发展,也是中吉两国共同的愿景。2015年8月,中企承建的“达特卡克明”输变电线项目竣工,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条电力大动脉。2017年8月,中吉最大能源合作项目比什凯克热电厂改造项目全面竣工投产,这是吉尔吉斯斯坦目前规模最大、建设效率最高的现代化热电厂。乌恰县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不但见证了伊尔克什坦口岸的日新月异,更见证了中吉两国的友好交往与真诚合作。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吉两国务实合作给口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2018年5月,国际公路运输系统(TIR系统)正式在中国落地。7月,伊尔克什坦口岸迎来了第一辆沿中吉乌国际道路进入中国境内的TIR货车。伊尔克什坦海关关长施国庆介绍,加入TIR公约后,自起运国海关到目的地国海关的过程中,所有过境国的海关都不对货物进行开箱检查,大幅减少货物在口岸的等待时间,极大提升过关效率。 西陲第一哨:忠诚哨兵勇守天涯 循着护边员的足迹,我们来到了祖国最西边的哨所。以驻地名字命名的斯姆哈纳边防连,地处斯姆哈纳河谷。连队的营区前,斯姆哈纳河上横跨着一座悬索桥蔚为壮观。建桥时的老边防人在大桥落成时为它起名为“前哨桥”,桥塔上刻着两句话:“身在西陲前哨 心向首都北京”。 守边数载的连队指导员卢树军告诉记者,1962年第一批戍边人到来时,这里是一片碎石荒滩。当时,哨所首任站长施秋根、教导员杨亲锁牵着三峰骆驼,带着一口铁锅走了一个多星期,在距团部265公里处的深山沟里发现了一棵树,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后来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扎根树”。“树能活的地方,人就能活”,带着这样的信念,戍边人在雪域荒漠安了家。他们挥锹抡镐、开山劈坡,在哨所右侧开辟出一块菜园地,成功种出了新鲜蔬菜,让黄瓜、圣女果、甜玉米等落户高原。一代代戍边人在河谷里栽树成活6万多棵,远远望去,一条长长的绿色林带,就像戈壁沙海中的一艘战舰。 无私奉献是西陲哨兵的优良传统。斯姆哈纳连连长朱建全从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这个连队,至今已有6个年头。他是甘肃张掖人,从连队回一次家行程3000多公里。今年8月1日是朱建全结婚一周年的日子,也是女儿的出生日。路途遥远加上工作繁忙,等到他赶回家时女儿已经出生5天了。 晚霞不但见证了中吉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还见证了同样身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中吉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友好互动。2002年,中吉两国首次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两国首次举行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联合举行实兵演习。2011年5月与2017年6月,中吉相继两次在两国边境举行系列反恐演习,展示了两国边防部队的边境口岸管控能力和联合打击恐怖活动的决心。 西陲第一村:“90后”争当护边尖兵 北京时间晚上8点左右,整个斯姆哈纳村正笼罩在晚霞中,立在村口的“中国西陲第一村”石碑被涂上了一层橙红。村里红屋顶、浅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平坦的街道两旁树木成行,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近年来,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政府援建的抗震新房。村部的西墙上粉刷了一句标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现实中,年轻的干部们正带着边民一步一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乡党委副书记陈邹凤告诉记者,自己到这个村的次数最多。陈邹凤是一名90后,五年前从内地高校毕业后来到边疆,成为一名基层干部。2017年9月她被任命为乌恰县吉根乡党委副书记,带领全乡在海拔4200多米的地方布设边境管控设施。五年的时间把一个白净又有点内向的小姑娘磨砺成一名成熟的边疆干部,高原的阳光晒黑了她的皮肤,边防线上的风雪锻炼了她的气质。 斯姆哈纳村村支书王红超也是位90后干部。“咱们斯姆哈纳村不仅仅来的游客多,还有党员多,护边员多。”王红超说。 “我为能来西陲第一村守护边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刚刚报到上任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朱国华对记者说。 斯姆哈纳村是县武装部共建单位,和所有乡村护边分队一样,站岗有执勤房,巡逻有交通工具,传递信息有通信设备,险坡地段有巡逻犬的配合。边境乡村社会面防控体系完备。 近两年,乌恰县结合守边护边实际与富民固边政策,为全县护边员全额兑现平原每人每月2000元、高原每人每月2600元工资。在村里当上护边员,家庭也跟着受益,按照“护边员补助不纳入护边员家庭收入核算”的原则,对护边员家庭享受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每名护边员手里有证书,家家都光荣匾牌。参加护边的年轻人时常会远足徒步巡边,荣誉感使很多柯尔克孜族青年积极报名参军。 西陲第一情:赤子情怀代代相传 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是吉根乡萨孜村的护边员,常年巡守在冬古拉玛山口,今年已经76岁。 “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每一块石头,哪块石头是走人的,哪块石头是走羊的,哪块石头是走贼娃子的,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有3个孩子是在守边的地方生的,将来就是我死了,儿孙还要守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毛勒朵大妈说。 毛勒朵19岁时赶着自家的牲畜踏进海拔4290多米的冬古拉玛山口义务为祖国巡边,迄今为止,在巡边路上已经走了8万多公里。在毛勒朵走过的边境线上埋着无数块石头,上面刻着“中国”。毛勒朵说,字是她刻的,代表着她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几十年巡边路走下来,毛勒朵老人的双腿有些不灵便了,她说:“我走不动了,但我还能骑马,我觉得我还能去边防线上巡逻。” 2010年毛勒朵将自家的一间屋子改造成“护边历史教育馆”,室内陈列有200多张图片和10多件实物,院子的围墙上绘制了很多壁画,记录了她半个世纪的护边历程。这里现在是乌恰县党员教育基地,她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毛勒朵老人指着照片对记者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柯尔克孜族妇女,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美好的愿望一定要献给最可爱的家乡。在毛勒朵老人的鼓励下,她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成为护边员,长孙也是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家中最醒目的地方挂着“护边员之家”荣誉锦旗。 正是因为有一个又一个护边人的赤子情怀,才有了今天安全稳定的边防。在祖国最西陲,一座哨所就是一座界碑,一座村庄就是一座界桩,军民就是铁壁铜墙。 满载收获,我们继续前行。此时,已过22时35分,在祖国的东方,已是夜深人静,而在祖国最西端的乌恰县斯姆哈纳河畔,记者第一次目睹了祖国最后一抹晚霞的壮丽。 太阳从东方缓缓归来 把一天辉煌化作如血的云 流淌出激情挥洒 月亮从西空悄悄露头遥望 等待着与太阳交接班 用如火的云烧亮星河夜话 我在西陲接太阳“回家” 用诗句把霞光扶下 我知道太阳落山汇入大海 奔忙的脚步又会从新的黎明出发。 资料 中国最西端的门户 1997年7月,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距乌恰县城142公里处的伊尔克什坦口岸临时开通。2002年5月,这个占地0.4平方公里、三面环山的口岸正式宣布对外开放。开放伊始,伊尔克什坦口岸规划年过货能力25万吨、年客流量15万人次。 因空间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贸易量需求,伊尔克什坦口岸于2005年启动下迁计划。2011年12月,伊尔克什坦口岸新址运行,设计年过货量200万吨、年客流量50万人次。 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口货物主要为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纺织坯布、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进口货物则以矿石、煤炭、羊牛皮、干果为主。 在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喀什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中,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被明确纳入喀什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中。 口岸园区以伊尔克什坦口岸通关区为基础,与乌恰县城结合进行规划布局,位置紧邻乌恰县城。产业布局规划三大功能区,分别是5平方公里进出口产品加工区、2.7平方公里进出口商品物流仓储集散中心和2.3平方公里金融商贸综合服务区。 口岸园区定位为新疆能源资源大通道、进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国际商品仓储物流集散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门户,实现口岸园区经济和乌恰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口岸城市。 伊尔克什坦口岸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现代化陆路口岸,和邻近的吐尔尕特口岸属于四季通关的国家一类口岸,承担了南疆7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量。 目前,中吉乌公路全线贯通,中吉乌铁路国内段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D线已在建设中,伊尔克什坦口岸将被打造成一个集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口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