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常情,要说一点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有信心的。”1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与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胡必杰认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就是能及时检测,明确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目前的检测手段,有病毒核酸检测、荧光PCR检测,另外也有最新的抗原检测。” 1963年出生的胡必杰,是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他做过30年的呼吸科医生,之后做了5年的感染科专家,目前是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 “17年前,我参加了SARS的防控工作,这次武汉确诊首例新型肺炎病例以来,我就一直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并研究整理这些信息。”胡必杰坦言,他的信心来自多年来丰富的工作经历,他曾参与过SARS、H7N9,当时还作为国家卫生部门联合工作组的一员,前往过湖北、山西等地,每天出入SARS病例的隔离病房。 “面对这次疫情,我们要拿出科学的方式去应对。”胡必杰坦言,他来自医学之家,“我很多家人都是医务工作者,他们都了解防控知识,也能理解我们医生的职责。” 这些天,他在医院坐诊、查房的同时,也关注着疫情的发展。“随着大众科普宣传的加强,我发现现在医院门诊、候诊大厅、走廊都很多很多病人都习惯性戴起了口罩,这种防控意识相较于以往好得多了。” 他坦言,这些年得益于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在应对传染病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方面都大大提升,医疗机构的防护设备、穿戴过程等各项细节都较以往准备充分、考虑仔细,医务人员的防护理念也在提升,特别是检测手段也正在不断提升。
最近这些天,胡必杰时常每天只能保持4-5小时睡眠时间,电话很多,往往是一个连着一个,除了看一些诊疗指南、防控信息外,他还组织专家组其他成员一起,实地走访了部分发热门诊,去了解当前发热门诊的硬件设施、诊疗流程等,“希望能考虑到每一个防控细节的完善,做好疫情的防控,做到医务人员的零感染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