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2017-2035)》。《规划中》指出,将在高校中新建40个左右的北京实验室,市教委设立专项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滚动支持,5年为一周期,结合实验室建设领域和需求,对每个实验室每年给予300万至800万元的经费投入。 北京实验室是北京高校承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任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学科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协同创新,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动一批高精尖学科建设,汇聚一批国际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 《规划》中指出,面向国家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以提升北京高校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瞄准科学前沿、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协同创新,本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新建40个左右的北京实验室,加强对已建北京实验室的组织管理。着力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协同、学科交融、创新卓越、贡献突出的北京实验室建设发展体系。 《规划》中也提出了申请建设实验室的条件,原则上应具备符合北京实验室总体规划布局,具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能力和条件;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有承担国家和北京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研究方向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依托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在相应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或达到相当条件,能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相关学科卓越发展,成为北京高校新的一流学科增长点。拥有知名学术带头人和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富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研究团队,具有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研究、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具备良好的研究实验条件,包括完善的实验设施、仪器装备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人员与用房相对集中。有协同合作的精神和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能积极有效协调各协同共建单位利益,调动各参与单位的积极性。实验室建设方案应具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方向、任务和目标。实验室申请立项时,一般应依托已良好运行2年以上的行业、省部级、校级重点研究机构,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规划》中明确,市教委具体负责北京实验室的实施,高校作为北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强调,要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经费协调发展的机制,完善多元投入体系。市教委设立专项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滚动支持,5年为一周期,结合实验室建设领域和需求,对每个实验室每年给予300万至800万元的经费投入。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与条件,积极拓展投入渠道,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益,增强实验室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高校和实验室积极争取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形成政策和资金的多元化支持格局,发挥集聚效应。实验室其他渠道支持经费原则上不得低于专项经费的30%。 此外强调,要深化评估改革,实行同行评估、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估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机制。强化绩效管理,采用年度报告、中期评估和周期验收的绩效管理模式,重点评估实验室的机制创新、运行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贡献。各实验室应根据重大需求和重大创新任务,编制实验室未来五年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报市教委备案。每年各牵头高校负责向市教委报送实验室上一年度的执行状况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建设第三年,市教委将进行中期检查,根据中期评估情况,提出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建议。建设期满,市教委组织实施周期验收,并建立激励约束和淘汰机制。各实验室应建立网站,形成北京实验室网站群,积极接受社会监督与评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武文娟 作者:武文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