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这类高发的致命疾病,抢救争分夺秒,而它们有着共同的症状,就是突发的胸痛胸闷。建立胸痛中心,打造胸痛急救体系,就是要为急性胸痛患者搭建起救命的“高速路”。 1月14日,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召开二、三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阶段推进会,全面部署全市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动员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积极加入,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胸痛中心,并力争在三年内全部通过国家认证,形成全市覆盖的急性胸痛患者快速救治体系,真正惠及广大市民。 顺畅救心 高效救治为生命争分夺秒 导报记者了解到,胸痛中心即是通过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和多学科资源整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筛查评估,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从而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加速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对提高我市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打造健康厦门,落实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市卫计委对此高度重视。”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姚冠华主任告诉导报记者,在2018年,厦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行动起来,全面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同时,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作为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和示范中心,承担着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胸痛中心建设的培训、认证重任,要充分发挥优势与经验,加强对各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指导,帮扶支持更多医院尽快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 据悉,厦门市卫计委将发布厦门市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全市各医疗单位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开展规范化建设,切实将胸痛中心建设提升到城市战略层面,提升厦门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救治水平,力争在省内乃至全国起到胸痛中心建设的标杆作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让群众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全域覆盖 合力筑就心血管急救体系 如今,胸痛中心建设已纳入国家政策,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危急重症疾病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已有400余家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但面对全国2.9亿的心血管患病人群,和急性心梗发病率飙升的严峻形势,这一数量远远不够。厦门历来在胸痛急救体系建设事业中走在国内前列,去年4月于全省率先成立了厦门市胸痛中心联盟,搭建区域内的胸痛中心建设合作平台,开启了“组团”建设胸痛中心的模式。 作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和急危重症分级诊疗工作的有益探索,胸痛中心的建设与认证不单只是简单报名挂个牌就可以的,需要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和《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严格执行急性胸痛的规范诊疗,并通过专家评估、暗访、现场审核等多个环节的层层核查。 据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执行主任刘四化介绍,全国共设有四个区域认证中心,其中一个就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迄今已认证通过62家单位的胸痛中心,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胸痛中心建设杰出贡献奖”,对加强区域心血管急救水平提升做出了良好示范。 目前厦门多家医疗机构已具备建设胸痛中心的条件,但还需贯彻“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相关临床专科的救治能力,加强胸痛急救网络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建立起急性胸痛患者绿色通道和多学科协同机制,加大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建设力度,争取在区域认证中心的培训指导下早日通过认证,合力筑就心血管高效救治体系,让更多心血管病患者能得到更及时有力的拯救,助推实现我国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拐点早日来临。 导报记者 李方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