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最近有点不太对劲。特朗普在12月18日公布任内首个“国家安全战略”,不仅重申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四大支柱”,还点名把中俄当成对手。看到美国人出招,印度不甘寂寞。印方声称本国军队情绪高涨,准备做出某种回敬。与气势汹汹的印度相比,一直鼓吹对抗的日本有点安静得不同寻常,不仅拒绝配合美印,相反还有令人匪夷的操作。 日本媒体近期报道,为了实现日本利益最大化,安倍准备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与“带路倡议”结合起来,一并推进,改变单纯的牵制与对抗姿态,转而构建对华合作的基石。
安倍方面一直暗示“印太战略”并非针对大国崛起,而在于加强印太地区国家的合作,共创繁荣。他声称“印太战略”与“带路倡议”可以共存。12月8日,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也表态要加速改善两国关系,并将在12月24日访华参加党际对话与交流。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安倍之所以准备改弦更张,声称“两国关系割也割不断”,主要还是因为日本经济界的推动。12月5日闭幕的“中日CEO峰会”确定以“带路倡议”为框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就在文在寅率领史上最大商业和经济代表团访华之前的11月底,日本已经派出多达250人的经贸代表团。日本经济界早就已经呼吁尽快达成中日韩自贸协定与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这个结果比较出人意料。日本很显然做好了两手准备,而且设计了一套稳赚不赔的策略。一方面,在安保领域拉上美日澳,组成准军事组织,维护现有秩序,保障本国生命线的安全;另一方面,不放过搭乘经济发展顺风车的机会,从“带路倡议”中挖掘商机,享受大国崛起带来的红利。简而言之,日本要将对抗的风险分散给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却将利益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1、安倍需要印度顶在前面,而日本则在后面坐收渔利 2017年7月7日,安倍与莫迪在汉堡举行会谈,他明确表示:“希望日印关系取得大幅飞跃,共同主导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具体说来,日本希望能够用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之间的高铁工程和“日印核能协定”作为纽带,提升两国合作的层次。 安倍自从2012年底就一直鼓吹美日印澳组成“四国同盟”,支撑起“安保钻石构想”。2017年7月,美日印三国出动航母或准航母,在孟加拉湾举行“马拉巴尔”大型海上军演。军事同盟已经初见雏形。 2017年9月安倍访问印度,日印关系攀上另一个高峰,进入了蜜月期。但日印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热经冷”。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只有150亿美元,不到中日贸易额的一个零头。由于文化差异,人员交往与学生交换的规模很小。很多日本企业宁愿将投资转移到东南亚,也不愿进入并不稳定的印度市场。日印接近是各有所需,因为都与东亚大国存在领土争议,因此都希望对方能够发挥牵制作用。 2、日本与印度在表面的拥抱与微笑背后其实暗藏矛盾 2014年之前的印度奉行不结盟,而在莫迪上台后,印度开始与美日走近。对印度而言,最好的局面就是美日澳与东亚大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区域展开直接竞争,而印度就可以左右逢源,东西通吃。
问题是,日本也是这么想的。在边境对峙期间,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没有对印度表达支持,只有日本驻印度大使“误发”赞同印度立场的声明,明里暗里鼓励印度对抗东亚大国。探客认为,安倍的如意算盘是,怂恿莫迪,忽悠印度冲在前面,然后日本在后面收获战利品。试想,如果没有东亚大国反对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安倍哪这么容易向印度出口声明狼藉的日本核电技术?要知道,日本曾经也想向越南出口核电技术,但遭到越南民众坚决反对。 日本和印度各怀鬼胎,都想利用对方当炮灰,去消耗对手的战略资源。傻乎乎的澳大利亚已经跳进了坑里,劈向袋鼠国的雷正在路上,日印不会不明白。现在的情形是,美国在一边催促,而日印则相互谦让,都想站在坑边歌颂别人的牺牲精神。 3、日本和印度的诉求不同,在对华策略上也存在不小的温差 印度加入了亚投行,但坚决反对“带路倡议”。而日本则对亚投行和“带路倡议”都采取暧昧态度,不明确反对,也不加入,只是暗中观察,寻找最好的时机。最近安倍开始就开始打起了“带路倡议”的主意。 双方都不肯当出头的椽子,都盯着对方的步伐,你迈一步,我再迈一步。安倍与莫迪的联合声明就体现这一点:双方都强调“航行自由”、“尊重国际法”,但都审慎地没有提及“南方池塘”。 日本搞出一个“亚非增长走廊”,还与印度合作开发伊朗的恰巴哈尔港,既是投资,也是做给东亚大国看。印度与日本合作,则是要掌握在印度洋的主导权,扩大印度的影响力。问题是,日本和美国真的希望印度洋由一个国家来独霸和掌控?要知道,正是在美国的默许下,东亚国家的军事力量才能进入印度洋,最终在吉布提建立基地。粉碎印度“南亚霸主”之梦的,不是印度眼中的那个对手,而是美日。
即使是日本与印度一东一西展开战略配合,也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12月4日,日媒声称要给钓岛改名,当时正值印度采购大批挖掘机、推土机等装备,宣布“2020年之前要在边境线附近修建73条公路”。日印摆出了同时发难的架势。但探客认为,与日本在钓岛问题上的“假打”相比,印度在洞朗周边可是部署了5万军队。日本的身段灵活,而印度则显得分外笨重和被动。日本时不时地搞一搞“夺岛演习”,印度如果仿效,恐怕很容易就擦枪走火。 可以看出,安倍通过一系列的引诱措施,逐步把印度打造为大国的头号对手。2017年11月,印度总统和防长分别访问了东北部地区,已经令大国非常不满。而安倍可从来没有去钓岛周边视察过。印度越强硬,印度越挑事,对日本来说就越舒服。 日本知道自己声名不佳,没有印度衬托,怎么显出自己的好?!起码得让邻国有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吧。有选择余地,才好做决定。日本是想踩着印度的肩膀,翻过一个难爬的墙头,至于坐在墙头上面的日本会不会拉印度一把,真的不好说。 什么是盟友?盟友就是用来出卖的。日印都是老油条,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就看谁能从特殊关系里捞到更多的好处。等到双方都产生厌恶感,所谓的同盟也就烟消云散。 4、安倍进入最后一个任期,日本在外交上越来越注重实效和实利 美国正处于外交政策强度、愿景和执行力的巨大退步之中。精明的日本人不是没有感知到环境的变化,但在这方面反应最迅速的却是“船小好调头”的菲律宾。 杜特尔特将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特殊的地位:一反菲律宾“亲美疏华”传统,成为美国“后亚洲秩序”时代第一个“亲华疏美”的东南亚领导人。菲律宾一夜之间从美国的盟国变成了怀疑美国领导力的反叛者。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杜特尔特改换门庭的深远影响:菲律宾数十年来都是美国维持亚洲政策的基石,是美国在亚洲最亲近的国家(菲律宾差点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可即便如此,杜特尔特依然“绝情”地声称“菲律宾人民的未来在东盟和亚洲”、“亚洲事务应该由亚洲人民来决定”、“最好不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和干预”。他的主张也得到菲律宾人民的欢迎,因为拥抱东亚大国和获得了很多实惠,他赢得了务实、反建制、体恤民情、勇于改革的好名声。 现成的经验,现成的榜样,安倍不会没注意到,似乎也准备学习杜特尔特。日本人最擅长在不同对手之间制造矛盾,为自己谋求一个优势地位。当然,日本也不会放弃与西方集团进行合作,遏制大国崛起,譬如拒绝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等。
对于日本这种小伎俩,中国已经给出了应对之法:12月18日,多型军机成体系飞越对马海峡直扑日本海,检验远洋作战实力,途中应对外国战机的干扰。空军发言人表示:所有国家都有飞越对马海峡的自由,日本海不是日本的海。对日本发出强硬信号,合法、合情、合理。 小国重阴谋,大国重实力。无论日本撬动印度还是美澳,都无法改变大国崛起的现实。日本虽然心有不甘,但身体却很诚实。只是日本要记住,历史账还没算清,利息会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