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中山大学南校园一处基建工地传出消息,在施工现场发掘出数处古墓。南方+记者第一时间前往现场。 在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清晖园食堂旁的工地现场,几位考古人员正在测量墓穴大小,标记随葬品数量和位置,绘制墓穴的平面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处呈三角形的墓穴里散落着数十件古物,有十多个罐状器皿和盖子,还有一些牛、鸡等动物形状的物品。 现场考古人员捡出了一些大块的碎片,推测是墓志铭,但已遭到破坏,一时无法辨认上面的文字。 知情人士透露,在此工地发现了数处汉墓,正由广州市考古院进行清理。 早在1981年,据此不远的电教大楼基建工地就曾发现一处东汉墓穴。当时,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带领1977级和1979级全体同学,自己动手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工地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概在一个月前就发现了古墓的痕迹,学校安排了专业的考古人员进场清理和处理,目前已处理了大部分古物。工地将于近期恢复施工。 中山大学官方通报称,该校广州校区南校园拟建学生食堂项目选址,施工时发现墓地的情况属实。该校已经上报,文物部门已经进驻现场,正在按有关规定进行办理。没有其他更为具体的信息可以披露。 有中大校友援引新闻报道,在中大南校区范围内发现古墓并非没有先例。1961年1月10日《羊城晚报》曾披露中大考古教研组在校内发现一处西汉时代墓葬。同年11月,《中山大学》记录,中大考古教研组在校区东区原高岗球场发掘出一座东汉砖室墓葬。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地势较高,适宜古人生产生活,死后埋葬。1950年代就曾发现史前时期的石器,1960年代以来多次发现古代墓葬。2014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 他透露,近期,市考古院积极配合中山大学的多项建设工程在工程用地范围开展考古工作。目前勘探发现多座东汉和明清时期墓葬,以及唐代水井等文化遗存。墓葬受晚期人类活动严重扰动。下一步,市考古院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和考古工作规程,对这些古遗址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确保文物安全。 延伸阅读 河南发掘战国至东汉墓葬群:出土罕见青铜剑、戈 (杨正华 韩严振)3月14日,记者从河南省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获悉,该市文物考古部门近日在配合项城某基建工地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一处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群,发掘出土一批精美随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铜剑,保存完好,十分罕见。
经上级文物部门批准,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该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古墓21座,其中19座为竖穴土坑墓,两座为砖室墓,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晚期。考古专家在清理发掘该墓葬群时,发现这些墓葬曾被严重盗扰,只有5座土坑墓保存完好,出土的陶器数量、种类较多,有辅首衔环壶、罐、汤匙、盘、碗、素面瓦当和绳纹板瓦等。 据现场发掘的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考古专家在该墓葬群还发掘出土了4件青铜器,其中青铜矛两件,青铜戈一件,青铜剑一把。这4件青铜器尤以墓主人胸前摆放的青铜剑最为珍贵。该剑保存完好,通体乌黑,剑刃存有微缺,考古专家推测该剑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后随葬。出土的两件青铜戈,一件是素面实用器,一件带有兽首纹饰,保存较为完好。青铜戈戈刃锋利,虽埋藏地下两千多年,仍然寒光逼人。另外,考古专家还从这个墓葬群发掘出土了黑、白卵石6枚,长柱形水晶1枚。这些卵石如手指肚大小,没有加工过的痕迹。长柱形水晶应为墓主人口含物件。考古专家表示,该墓葬群出土的随葬品,为研究项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风俗习惯,提供了典型的实物依据。 据了解,项城历史悠久,古称项子国,境内还有个顿子国,春秋战国时期,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今淮阳),以项为别都(即陪都),千年古项城地下文物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