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连锁反应,从知识创新起步,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进而助力区域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十三五”期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中国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果? 研发投入赶超欧盟,科技创新能力跃升 2020年,中国全年研发经费(R&D)投入超过2.4万亿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三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从占GDP的2.10%增长到2.40%,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并连续两年占研发投入比重超过6%。 ![]() 如果在全球范围横向比较,根据经合组织数据,中国的研发投入在2018年已超过欧盟。 ![]() 疫情影响下,研发经费稳步增长、投入强度再创新高,实属不易。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才优势也一样突出,2019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480万人,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经年累月的投入让研发支撑更为坚实。在一些反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上,中国都有不俗的成绩。2020年,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达7.2万件,连续两年居于全球首位;发明专利授权量53.0万件,同比增长17.1%。 ![]() 同时,中国还在诸多核心领域取得突破,例如,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在高速铁路、关键元器件和基础软件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涌现出了“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国之重器。 企业争先创新,高技术产业势头强劲 知识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把目光投向科技,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2019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的76.4%,高新技术企业达22.5万家。 在发明专利方面,居住在中国的申请人已经成为了PCT国际专利体系最大的用户群。2020年,华为以5464件PCT申请,连续第四年蝉联榜首,同比增加24%。 通常来说,PCT申请量超过500件说明本身创新能力较强。和华为一起上榜的中国公司还有京东方、中兴、平安、大疆等,在前50位里占了13席,申请量均超过500件。 ![]() “十三五”期间,从企业到产业,创新动能由点及面,蓬勃发展。 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航空航天、电子通信设备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突破15%,比2016年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则包含汽车、铁路、船舶等,范围更为广泛,规模以上工业中,其增加值占比在五年间稳中有进,2020年达到33.7%。 ![]() 在热点领域,纵观PCT专利主要申请国的情况,美国在医疗技术上独树一帜,德日韩在电力机械上有所专攻,而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上。 ![]() 东部科技集群领跑,如何弥补水平差异 据科技部数据,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而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过去几年,中国是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进步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连续两年排名第14位,是 TOP30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全球创新指数还显示,中国各地的科技活力增长较快,在科技集群TOP100里占了近20席。并且,跟五年前相比,各个集群的排名都有所提升。显然,创新力量已经超越了个体、企业和产业,延伸到了城市群,形成了空间创新。 2021年1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从整体格局来看,东部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领跑全国,尤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主导。未来,如何弥合各集群之间的创新水平差异,将成为焦点和重点。 ![]() 中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要在2030年跻身前列,需要正视短板弱项。“十三五”期间,科创板、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落实……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下,中国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第31位。但跟全球创新15强中的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在一些方面还有较大追赶空间。 下一个五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经济发展呼唤科技突破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大有可为。 |